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集锦 | 双碳目标下如何发挥好绿色债券市场的作用——大金融思想沙龙170期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12月1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学习两会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13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主题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发挥好绿色债券市场的作用”, IMI外部专家、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田昕明博士做主题报告发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中国人民大学中债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王彬,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静静,中国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经理范彬彬等专家参与了研讨。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教授主持。



以下为本期观点集锦:

主题报告

 

田昕明

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

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运行特征

一是资金的使用集中在绿色服务、节能环保领域。相当一部分绿色债券由地方政府主导,新能源汽车,风、光能源设备发债规模和意愿较弱。二是发行场所覆盖境内外,外币占比较小。目前绿色债券主要以境内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发行为主。三是外部审查占比略有提升。境外绿色债券至少进行了一种绿色认证,境内绿色债券缺少外部审查的占比较高。四是债项特征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品种结构逐步均衡。绿色金融债占比逐步下降,绿色公司债、企业债,绿色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占比逐渐上升。除地方政府发行的债项期限较长外,其他债项以中短期为主。目前我国发行利率不具有明显优势,绿色债券平均发行利率普遍低于普通债券,此外还有发行过程中的审查、评估、认证等费用。五是发债主体特征。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存在项目投放需求,但发行困难。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信用债发行难度非常大,目前主要是大的国企、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驱动。我国绿色债券发债主体信用评级较高,2016年以来,绿色债券主体评级以AAA级为主。并且发债主体主要集中在金融、工业、公用事业等领域。

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仍存在差异。此外应在培育优质行业方面有所侧重。

2、绿色债券监管机制尚待完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行为有待规范。透明度对于维持绿色债券市场的可信度至关重要,但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完备。信息披露是对发债主体经营活动的更全面监管,使得发债主体其他投、融资活动更加审慎。

3、绿色债券发行端面临诸多挑战。相较项目本身,投资者更加关注发行主体。绿色债券和其他信用债相比不存在优势。绿色项目发行期限应偏中长期,但我国目前绿色债券平均发行期限仍然较短。绿色债券发行多样化有待提高,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数量和规模仍较少。目前绿色国债尚未发行,绿色债券市场缺少定价基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有限。

4、绿色债券投资端的市场需求还未得到释放。专业投资机构对绿色债券的参与度较低,非银机构绿色投资理念仍然比较欠缺。境外投资者购买的品种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银行债,绿色债券投资者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大多都有相应的免税政策,可以和产业扶持政策相结合。目前的债券票息不足以补偿发行主体外部环境、产业周期和竞争的风险,需要好的增信方式。很多产业资产周转率低,回报周期长,没有合理增信的债券不适合投资。此外,脆弱的信用环境导致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区域城投融资能力弱。

三、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完善绿色债券标准,推进国内标准与国际主流相一致,弥合中国和国际绿色标准之间差异的同时要符合我国的绿色行业的发展特征。

2、完善绿色债券相关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一致、透明的认证标准及认证流程,督导第三方机构严格执行,培养本土认证机构。应建立完备、透明的信息披露框架,统一信息披露的频率、内容等。

3、进一步优化发行端的政策支持,加强产品优化与创新。应积极促进发行过程中财政补贴的落地,鼓励发行主体贴标发行,优化绿色债券的识别和统计。在发行端完善多元利益相关者驱动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行绿色国债,推动绿色债券基准价格建立;优化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大对“碳中和债”的支持。此外,还应鼓励更多国际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发行绿色债券。

4、加大投资端支持力度,优化投资者结构及风险补偿。培养投资者的绿色投资理念,引导树立绿色投资意识。健全绿色债券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强外部增信;在绿色金融试验区试点免税、减税等政策。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绿色债券指数并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发行人应对债券投资人足够重视,否则会严重损害整个信用债市场的信心。建立惩戒和警示机制,对于失信主体要追究相关责任人。

嘉宾研讨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

用创新工具与创新手段规避绿色项目风险

首先,我国的绿色债券整体起始较晚,且绿色债券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际,购买者更认可国际标准。我国的绿色债券是从2016年开始的。从15年12月到2021年的两次发布可以看到最大的完善是与国际机构CBI标准对接。以贵州为例,贵州省绿色金融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两项,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国际资金支持。绿色债券主要是要解决绿色项目融资中“期限错配”和“区域错配”问题。期限错配是指绿色项目需要中长期资金,而银行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短期的;区域错配是指绿色项目大部分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而绿色资金又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引进国际资金投资我国的绿色项目是解决期限错配和区域错配的有效手段。由于国际上购买者更多认可国际标准,所以现阶段国内绿色标准需加大和国际市场的融合,更好地引进国际资金,从而解决“期限错配”和区域错配两方面的问题。

第二,针对绿色项目的特殊性,国际上拓展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创新工具。环保项目和绿色项目具有收益回报长、资金需求量大等特征,而且作为重资产投资,普遍公司负债率较高,所以创新了绿色项目收益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其主要特点,都是隔离母公司债务,以项目资产和收益建设资产池,作为融资的基础。环保项目和绿色项目在融资方面其实并不是只有劣势,没有优势的。他们也有融资优势,那就是,如果建成,收益非常稳定。因为很多环保项目、绿色项目,具有天然垄断的特征,因为是政府规划项目,是公共物品,为了维持供给的稳定性和低成本性,政府只允许运营公司就某个运用项目的运营权开展市场竞争,但不会允许项目竞争。这就保障了项目收益的稳定和安全。这些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就是避开了生态环保绿色项目融资上的劣势,发挥其收益稳定的优势。在公司风险方面,绿色项目债和绿色资产证券化通过隔离项目资产,保障项目资产的独立安全性,规避风险,增加项目发债融资的信用。

第三,绿色项目中的一些风险也可通过各种创新性手段进行解决。许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特性和市场因素等,运用绿色债券进行融资有一定困难,如果把直接融资转为间接融资,比如把很多类似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打包,运用银行进行“借壳发债”,运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发债,成本就会下降一些,也是很好的出路。

在一些绿色项目中,风险问题比收益更严重,它的融资困难,有时候不是因为收益低产生的,而是风险高。政府建立好风险分担机制,分担和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风险,会使得绿色债券的发行价格降低。国内市场对于绿色投资者培育中应重视要求发行主体、投资者在推行ESG方面都要有公开的信息披露。此外,绿色债券目前完全依托市场,如免税等适当的激励措施对于增加绿色投资者的绿色选择来说也是非常成效的。

 

史祎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绿色债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方面,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因。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债券市场对绿色发展的贡献,中央结算公司开展了“实质绿债券”识别工作,扩大了可投资、有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标的的范围。

绿色金融在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面效果显著。2020年发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绿债券的规模达到了约1万亿元。粗略计算,当前信贷和债券两个融资渠道每年支持碳减排规模为10亿吨左右,约为总排放量的10%。债券市场具有融资规模大、期限长、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与主流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相契合,绿色债券发展空间巨大。

绿色债券有丰富的市场机遇。“双碳”目标为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与各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规范行业发展;国家重视环保领域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全国的节能环保财政支出超过3万亿元;国家绿色项目储备充足,为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以中央结算公司为代表的中央登记结算结构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中外绿色债券跨境合作逐步深入。

同时,绿色债券市场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面临扩大规模、丰富功能的压力;二是现今绿色债券的成本优势不够明显;三是目前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主题投资不够突出;四是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亟待加强。

为了加强绿色信息披露建设,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一套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上线了国内首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将有助于绿色债券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戎

中国人民大学中债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

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其核心是绿色创新。绿色债券支持了很多碳吸收和能源转型的项目,但是长远来看创新才是推动转型的关键。“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一个庄严承诺,是硬约束,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味着整个经济要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而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和关键,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和社会绿色转型的基石。绿色金融的作用是解决绿色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从而推动整个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推动投资生产消费向绿色转型。

在我近期的一篇研究成果《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中有如下发现:首先,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一系列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有积极的影响,至少从绿色发明专利的占比来看具有显著性提高。其次,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政策的效果也具有异质性,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对于非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大于重污染企业,对于大企业创新作用激励更强,对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也有更强的激励作用,相反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文章中还探讨了绿色金融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机制,发现绿色金融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带来显著性的变化,但是绿色金融可以促进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善,使企业的长期融资的占比增加,长期资金的增多会使企业的研发更有持续性,从而正向促进绿色创新。

 

王彬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

银行在绿色金融中的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持

在产业升级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要求下,绿色金融前景广阔,银行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绿色信贷的增长速度快,主要原因之一是绿色债券融资主体评级较高。而对于轻资产企业来说,传统信贷无法顾及其生命周期前半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实行投贷联动机制,即成立股权投资项目以投资引贷,这需要银行对企业成长性及所处行业未来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资本市场上,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助力产业绿色转型。第一,银行可以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绿色产业基金可分为两类,一类聚焦于更加成熟以及存在投资并购需求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另一类重点投资绿色项目。第二,银行可以在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产品咨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三,绿色企业并购是投行参与绿色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第四,可以通过永续债等债务融资方式介入PPP项目。第五,绿色债转股业务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紧张的重要方式。第六,投行可以开展面向政府与企业的绿色项目咨询业务,践行“融智+融资”的责任。

未来,商业银行、投行将更深入地参与绿色金融发展,建设“投研一体化”模式,既能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能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张静静

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节奏变化的宏观背景

2016年是绿色金融债的元年,但是关于绿色的议题很早在学界就有了探讨,但是市场近两年才开始对绿色议题特别关注,一些买方机构也开始关注到ESG债券领域,为什么会有如此加速呢?从宏观背景来看,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背景来解释。

从长期看,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案例中,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是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即从信贷转向债券、股票市场。过去几十年中国地产行业发展非常强劲,并且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攀升,所以在整个信用市场,地产作为抵押品占市场的绝对优势,但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地产必定无法承担更多的经济增长的任务,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容量比较大的产业来承接经济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能源产业除了体量较大,并且其他经济体在新能源行业并没有绝对的主导权,所以新能源就成了我国的一个方向。

从中期看,绿色经济正好匹配“十四五”规划这五年时间。在疫情前后全球绿色经济方面的发展是呈加速态势,并且各大主要经济体都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非常重视能源相关的议题,政府也在向能源方面引导政府支出,全球出现了新能源产业竞赛,加速了整个新能源对旧能源的替代,进而能够判断,整个“十四五”时期都是绿色经济和新能源的加速期和成长期。

短期因素主要包括中美之间的博弈和美国对华的态度,最近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所以中美在绿色经济领域加强合作,但是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国内政局形势的不稳定性都决定了中美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各方面的冲突和合作可能会使国内绿色经济的发展势头有所变化。

 

范彬彬

中国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经理

绿色债券标准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现状与发展

首先,介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绿色债券的相关标准及国内债务资本市场关于绿色债券的标准及影响力;我国绿色债券产品创新日益丰富,绿色认证机构的监管逐渐加强,并提出对未来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创新、与国际融合的美好愿景。

在绿色债券产品方面,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人主要发行品种为离岸人民币绿债、绿色美元债、绿色欧元债等;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来看,根据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划分以及不同的监管机构,国内绿色债券可分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以及绿色企业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境内绿色债券都要统一遵循2021年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今年年初以来,先后有碳中和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这类创新产品,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速。

在绿色债券标准方面,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绿色债券准则分别来自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CBI) 、ICMA(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Green Bond Principles GBP)和世界银行推出的准则,世界银行一直以来是绿色债券领域的先驱者,2008年,它推出了“发展与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11月,CBI发布了气候债券标准3.0版本,该标准暂未与我国绿色债券目录对标,因此不能完全拿CBI标准来衡量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2021年11月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担任共同主席,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该目录包括了中欧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目录所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覆盖了包括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融合了中欧各自目录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市场成员更加重视中欧《共同分类目录》,并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时加以运用,提升我国的绿债标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

应认可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绿色认证报告可帮助投资者做出专业的投资判断;二是绿色认证报告有利于防止“漂绿”“洗绿”,规范市场发展;三是第三方机构可以把国际最佳做法和实践引入中国的绿债市场。此外,各方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约束也在加强。今年以来,交易商协会、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操作细则(试行)》评议标准、材料清单等配套文件,对评估认证机构的规范化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工作。(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观点)

大金融思想沙龙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编辑  张必佳

观点整理 聂可昱、吴桐雪、刘嘉璐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安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海外之声丨非银行金融业的兴起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主题报告 | 独立董事的激励、惩罚与保护——大金融思想沙龙172期

会议简报 |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72期报告发布 专家热议“独立董事的激励、惩罚与保护”

IMI锐评 | RCEP生效在即,一文读懂国内外经济贸易新变化

视点 | 王忠民:当今的云服务基础设施边际收益没有过去工业化时代的规模限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